2017毕节市高层次人才需求

毕节市概况

 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、川滇黔三省交界、乌蒙山腹地,总面积2.69万平方公里。辖七星关区、大方县、黔西县、金沙县、织金县、纳雍县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、赫章县8个县(区、自治县)和百里杜鹃管理区、金海湖新区2个正县级管委会,263个乡(镇、街道),3657个村(社区),居住着汉、彝、苗、回等46个民族。2017年末,全市常住人口665.97万人,户籍人口927.52万人。
  责任使命特殊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毕节经济落后、生态恶化、人口膨胀,人民生活十分艰难,陷入了“越穷越生—越生越垦—越垦越穷”的恶性循环怪圈。1988年6月,在时任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的倡导下,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“开发扶贫、生态建设”试验区,开启了治山治水、治穷治愚探索实践的新征程。2014年5月15日,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作出重要批示,赋予了毕节试验区“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一条新路子”和“在多党合作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中探索新经验”的历史使命。
  历史文化悠久。秦时为蜀郡属地,汉为益州之牂牁、犍为两郡所辖,晋属益州、朱提郡,唐代置牂牁、乌撒部,宋代置罗氏鬼国辖乌撒部、毗那部,元代、明代分属水西宣慰司等部,清置大定府(州),解放后设毕节专员公署,1970年更名为毕节地区行政公署,2011年底撤地设市。拥有奢香博物馆、可乐遗址(夜郎古都)、彝族大屯土司庄园、黔西观音洞遗址(旧石器时代)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36年2月,红二、六军团在毕节创建黔西北革命根据地,许多红军战士血洒毕节、长眠于此,五千多名热血青年踊跃参加红军。
  民族风情古朴浓郁。彝族火把节、苗族跳花节、白族山歌节等民俗活动别具一格,苗族蜡染、彝族剪纸等民族工艺古朴典雅。多个民俗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,彝族古剧《撮泰吉》被誉为“戏剧的活化石”,彝族舞蹈《铃铛舞》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,苗族舞蹈《滚山珠》荣获多项世界级民族民间舞蹈奖项。
  能源资源富集。气候凉爽怡人,年平均气温为13.4℃,夏季平均气温22℃,是大自然赐予的“天然大空调”。矿产资源丰富,已发现矿种61种,查明具有资源储量42种,具有开采价值25种,其中煤炭储量281亿吨,占贵州省的51%,有“西南煤海”之誉。全市火电装机容量达1300万千瓦,磷、硫铁矿、重稀土、粘土储量居贵州之首。水能资源富足,年平均降水量在849-1399毫米之间,地表水资源总量134.87亿立方米,市内河流分属长江、珠江两大水系,总流量128.2亿立方米。旅游资源独具特色,全市共有旅游资源单体9668个,目前已经开发的主要有百里杜鹃、织金洞等。动植物资源2800多种,纳雍高山生态有机茶、大方天麻、织金竹荪、威宁荞酥、毕节大白萝卜、赫章核桃等绿色有机特产享誉天下,享有中国高山生态有机茶之乡、中国天麻之乡等美誉。
  区位优势明显。2015年,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,杭瑞、厦蓉等高速公路和成贵、隆黄等铁路贯穿境内。截至2018年6月底,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.2万公里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57公里,铁路通车里程413公里。毕节飞雄机场已开通北京、上海、广州等17个城市航线。毕节已逐渐成为西南地区区域性重要综合交通枢纽,2小时可融入成渝、滇中、黔中经济圈,是珠三角连接西南地区、长三角连接东盟地区的重要通道。
 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。教育事业不断进步,学前三年毛入园(班)率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、高中教育毛入学率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86.99%、87.3%、87.65%、42.42%。医疗卫生事业积极推进,2017年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3.63万张,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3.9张。社会保障网底加快织牢,留守(困境)儿童等重点群体关爱救助体系初步建成。法治毕节创建纵深推进,开展信访积案化解、特殊群体管理、重点人群服务、公共安全维护和命案侦破攻坚“五项行动”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,社会治理能力全面提升。